Z6_589D8OF0QGOR20AUD4GH5V10E4
{}
Z7_589D8OF0Q06LF0AUD4O9IB0G01
Web 内容查看器
校友创不同 - 刘颂铭丶马祖辉: 水泥孖宝
发布日期 : 2019-04-30
刘颂铭(Mig)和马祖辉(Joe)的正职是建筑师助理,但他们却喜欢自称「水泥佬」,工馀时躲在他们的「倒模」工作室,把水泥丶沙石和水沟来沟去,将这种通常埋藏在油漆和瓷砖下的建筑材料,「升格」成为能够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品,又将水泥缩小化成生活的一部分。
一般人对水泥的感觉是厚丶重丶硬,而且色彩单调。但在Mig和Joe的工作室内,你会见到厚度只得1mm的「水泥贴纸」丶能够屈曲的「水泥滑鼠垫」丶用刀就可以随意砌割的「软水泥」丶还有一幅大型山水画,用上超过二十种不同灰度的水泥创作而成……作品千奇百趣,处处突破大众对水泥这物料的固有观念。
一切由「玩」开始
这两位「水泥佬」,其实是念建筑出身,都是IVE建筑设计与科技高级文凭的毕业生 。Joe回忆道:「IVE时期虽然还未清楚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,一切还是很青涩,但那却是确定自己锺情建筑设计的重要阶段。当年IVE建筑系还有一个特色,强调学生自己实践,有一课还特别教授砌砖丶沟水泥丶拉电线等实用建筑技巧,我们现在享受水泥创作,也是受IVE的影响。」
两位在IVE的另一个重要得着,就是认识到之後合作无间的好拍档。在IVE赶project的日子,他们渐渐发展出默契 -- Mig的设计美感较强,Joe就会在技术层面多提供意见 。之後他们又同时获珠海书院的建筑系取录,看多了不同建筑师作品,开始爱上水泥这种建筑材料:「因为越简单的物料,就令人能够更集中欣赏建筑物的质感丶空间丶光影和层次。」Joe表示。
人们说「玩物丧志」,但开启他们水泥创作之旅的,的确是由「玩」开始。一次他们在校园捡到一袋装修用剩的水泥,抱着好奇的心态试玩,才发现当中大有学问。Mig表示:「做水泥作品, 水泥丶骨料和水的份量都要小心拿揑,太乾会裂开;太湿又难以凝固。此外,造模丶脱模过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,才可做出成功作品。」为了学习沟水泥和倒模的基本功,他们还特意请教校园内的装修师傅,掌握到基本技巧後,他们开始以学校的工场为家, 进行各种水泥实验 。
享受创作挑战 拒大型生产
Mig和Joe两位像是设计师丶又像是艺术家和发明家,任何能够挑战水泥固有形态的疯狂念头,他们都愿意一试。Mig说:「有人问我们,可否试做超轻的水泥呢?我们就在水泥中加入发泡剂;我们又试过加入金属氧化调色,做了一批五颜六色的水泥…… 」 Joe表示,粗略统计,他们过去已实验过超过一百种不同结构和颜色的水泥 :「只要觉得一个想法几得意,我们都愿意去试,汲取经验和知识为未来的创作做准备。」
为寻找最合创作之用的水泥,他俩更远赴台湾,跟当地研发环保物料水泥「乐土」的大学教授一拍即合。最初他们一喼一喼把水泥运回港用,後来更与台湾合作,寄卖在香港的倒模工作室,方便自己之馀亦推广这种容易上手的材料,让大众都可在家DIY做水泥墙。
海外都有艺术家结合水泥与其他物料作画,或制造家俬,但就鲜有跟「倒模」一样,单纯以水泥作为创作媒介。当他们开始挑战更高难度的作品,例如按客人要求度身订造水泥首饰盒丶襟章丶或进行室内设计时,装修师傅们的经验再也帮不上忙,他们唯有一边试验丶一边修订作品,因此在工场留下了不少试验性质的「次货」,背後都有其失败的故事。Mig说,最深刻一次是按照建筑系教授的设计,用水泥打造一个奖座:「这个奖座造型独特,脱模的难度很高,我们前後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模,倒模倒了十次,才有一个成功,可以交货。」
反反覆覆的试验,他们却乐此不疲:「 每一个新项目经历的失败和困难,其实就是实验和创作的趣味。 」Joe说。因此,Mig和Joe 成立的水泥艺术设计工作室,虽然叫做「倒模」,但他们却谢绝千篇一律的大量生产,全部作品都是百分百原创:「我们希望把『倒模』定位做一个创意空间,透过不同创作,示范水泥的无限可能性;如果想大规模生产,返大陆找一间工厂就可以,但那已经不是『倒模』的原意了。」Joe解释。
立志做「水泥孖宝」
正职为建筑师助理的二人平日工作繁重,经常留夜加班,之後还要兼顾考取建筑师牌的工作,忙上加忙。对於未来,Joe笑言,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水泥界的KOL:「就是继续累积创作经验,日後任何人想认识水泥这种物料,我们都可以帮得上忙。」。在「水泥KOL」面世之前,可以肯定的是,两位都是水泥知音人,惺惺相惜, 努力将水泥美学发扬光大。
|
|
|
Z7_589D8OF0Q06LF0AUD4O9IB0G00
Web 内容查看器
|
|
Z7_589D8OF0Q06LF0AUD4O9IB00V3
Web 内容查看器
|
|
Z7_589D8OF0Q06LF0AUD4O9IB0G02
Web 内容查看器
|
|
Z7_589D8OF0QGRG70A9NH80OF30O1
PageView (Alumni Stories)
|
|
|